广安捕猿食品有限公司
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資訊 » 綜合資訊 » 正文

中國最早發現與使用漆 稱日本為漆國是誤解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:2013-03-26  瀏覽次數:1

漆藝文化歷史悠久,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與使用大漆(自然漆)的國度。但有趣的是,西方國家習慣將日本稱為“漆國”(Japan),這應當是一種文化的誤解。
中國漆藝文化燦爛而輝煌。河姆渡朱漆大碗的出土至少把中國以漆髹物的歷史推至7000—9000年前,這要比日本最早出土的繩文晚期朱漆梳約早三四千年,比朝鮮出土最早的朱漆木梳與漆匣早四五千年。中國髹漆藝術,從堯舜時期的“觴酌有彩”、漢代的“錯彩鏤金”,經六朝的“靜穆玄淡”到宋元的“炫技逞巧”,至明清的“滿眼雕刻”,漆彩流光、千姿百態,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形態。
漆藝與音樂文化
髹漆是制作琴瑟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。漆面堅硬,可以保護樂器外體免受侵蝕;漆膜有彈性,對于傳音、共鳴皆有改善,更可襯出樂器音韻悠長綿遠;漆膜溫潤含蓄,不僅使樂器卓顯高貴典雅,更可烘襯樂器的東方傳統韻味。大漆的黏性為樂器制作提供天然“乳膠”,成語“如膠似漆”道出天然漆的重要品性:黏性。漆樂器正是利用大漆的附著力而使漆樂器穩固而美觀,譬如戰國時期彩繪竹胎排簫各簫管的排列邊,就是利用大漆黏固。大漆還有防蝕、耐酸堿、防潮、耐高溫等屬性,為古樂器的品質提供了許多保障。最為重要的是漆膜對樂器發音系統有一定改善作用。
在色彩上,樂器有單純髹以黑色的。黑漆含蓄、蘊藉,給人以深沉內斂的美感,更烘托出樂器典雅深邃的傳統東方文化意蘊。排簫、琴、瑟等常髹以黑漆,如湖北隨縣戰國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,通體涂布厚厚的黑漆。另外,黑色和紅色相搭配也非常得體,以當今色彩學中圖譜來分析,黑與紅是一種理想的搭配。紅色波長最長,純度最高;黑色波長最短,純度消失。古時漆樂器多以朱黑二色髹飾是符合色彩學道理的。發展到后代,樂器上的漆色往往非常講究,南北朝時期的古琴“萬壑松風——仲尼式”,中層為堅硬的黑漆,表層為薄栗色漆。隋琴“萬壑松風——霹靂式”,面為黑及栗殼色間朱漆,底栗殼色漆。唐琴漆色也主要以黑色、栗殼色為主。這些髹漆的樂器彰顯出中國古代音樂的風韻。
大漆使樂器具有沉靜大氣的視覺美、溫潤而光滑的觸覺美、靜穆而不鬧的聽覺美,大漆給人們帶來的質感也是古樂器的審美訴求。大漆之道與樂器文化交相輝映,使古代樂器浸透著東方音樂文化的神韻與獨特的文化內涵。
漆藝與建筑文化
大漆是天然的優良涂料。中國古代土木建筑具有極好的穩定性,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偉大發明,但木質結構的防潮、防蟲、防腐蝕性較弱,而大漆的特性恰好彌補了木材的缺陷,又能增加觀感,髹繪便成為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!秶Z·楚語》記載“土木之崇高、彤樓為美”,雖為大夫伍舉批評楚靈王修建章華臺的奢侈行為,但這里的“彤樓”反映了我國古代在建筑上采用丹漆髹繪的悠久歷史,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將建筑彩繪作為奢華生活的標志和追求。古代建筑講究裝飾美,大漆的光澤使古代中國建筑文化獨具魅力。“雕梁畫棟”既是中國古典建筑裝飾的法則,也是辨明等級的禮制。《左傳·莊公二十三年》曰:“秋,丹桓公之楹。”此處“丹楹”,即用紅漆髹門前的柱子。又曰:“春,刻其桷,皆非禮也。”這里“刻桷”,即在椽子上刻畫。據古禮,天子、諸侯之楹規制用黑漆,但魯莊公刻桷乃為“丹楹”與“刻桷”,故被認為是“非禮”奢靡之舉。“丹楹刻桷”說明春秋時期建筑彩繪刻畫的裝飾形式已經開始!稘h書·外戚傳》曰:“其中庭彤硃,而殿上髤漆。”《后漢書·應劭》曰:“尚書郎奏事明光殿省中,皆胡粉涂壁”,同書《宦者列傳》又曰:“堂閣相望,飾以綺畫丹漆之屬”,這些史料都說明建筑髹繪在漢代非常盛行。
漆藝與書畫藝術
在先秦時期,漆用于書寫,并且用于裝飾筆和硯。史籍中也多見“漆文字”、“漆書”、“漆書多汗竹”等詞句,相傳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《竹書紀年》為漆書寫成。戰國時期,楚國曾用漆裝飾毛筆。1954年,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墓就曾出土過一支髹漆的毛筆。揚州博物館藏西漢晚期彩繪嵌銀箔漆硯,背以朱漆為地,身髹黑漆。1965年,安徽壽縣東漢墓出土的長方形漆硯,上髹黑漆,外加朱漆。
從出土的漆器書法看,漢代漆器上的大漆書法藝術成就最高。中國繪畫是附屬于器物而獨立出來的,器物上的漆畫對其具有獨特的貢獻。尤其是1987年荊門包山2號墓“彩繪車馬出行圖圓奩”的出土,至少將主題性繪畫確定在戰國時期,改變了過去認為風俗畫始于六朝《女史箴圖》與《洛神賦圖》的觀點。戰國時期“生柔嘉材”的楚地,漆器業異常發達,固善漆畫,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漆奩上的《迎賓圖》,繪有眾多的人、物,堪稱楚漆畫中的奇葩。漆畫的美不僅在材質,也在工藝,這是其他畫種無法替代的。漆畫家刀光筆影、畫形磨態、粘金貼銀、鑲殼嵌箔、撒粉填漆、地氣材美,工巧天成,為國畫與西洋畫所無法實現。
漆藝與佛教文化
魏晉時期,佛教徒為宣傳佛法,車載“行像”進行巡游的習俗開始興起,東晉雕塑家戴逵汲取傳統漆器夾纻工藝技法始創夾纻漆像。這種干漆像比銅鑄、泥質、木雕之行像要牢固而質輕,更容易彰顯佛之“高大”以及“道俗瞻仰”,故而為東漢后各個時代所沿用與發展,尤其盛行于唐代。唐代天寶二年間,唐代夾纻造像技術由東渡傳法的鑒真法師帶去日本,對日本漆器工藝也產生了重要影響,如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保存的三座大佛,均為夾纻佛像,其中鑒真干漆像被視為日本的國寶。“夾纻行像”是漆器工藝與佛教藝術的一次完美結合。 大漆具有黏性,還具有防蝕、耐酸堿、防潮、耐高溫等品性,漆器保存時期極長,被稱為萬年不朽之器。因此,在法器表面施生漆,除了通過彩繪體現漆器的華美、靚麗等藝術性之外,還體現了生漆防潮、防腐、易保存的功效。大漆作為佛像裝飾材質的美學潛質與佛家追求的涅槃清寂、空靈生命等宗教精神是同構的。另外,佛像之莊重依賴黃金裝飾,而大漆色彩莊重典雅,生漆打磨推光能發出美麗的光澤,極具裝飾性。
漆藝不僅促成中國的音樂、建筑、繪畫、佛教等文化的大美,而且已經融入古人的生活之中。從古代文學作品中可以了解到,人們的生活食具、娛樂慶典用品、祭祀法器、家具陳設、日用車馬、屏風掛毯、書房用具、庭院處所等,處處都見漆器的身影。它們品類多樣,精美絕倫,裝點著古人的生活環境,也反映了人們崇尚漆藝的審美情趣。中國漆藝文化已然成為一種精美的文化形態。來源:中國社會科學報

 
 
[ 資訊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

 
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
 
推薦圖文
推薦資訊
點擊排行
贊助合作
首頁 | 供應 | 采購 | 企業 | 資訊 | 展會 | 招商 | 品牌 | 新型涂料 | 涂料視頻 | 涂料營銷 | 涂料技術 | 涂料知道 | 涂料圖庫 | 涂料專題